太极水

身体大揭秘

摘下口罩时,您的心理换挡做好了吗?

2020-03-31



      “就在1小时前,我听说重庆又有了一例输入性病例,就又发作了。当时感觉心脏结成了冰,四肢没有任何力气,全身冒冷汗。就是一种要死掉的感觉。”今年56岁胡奉(化名)说,这种感觉持续半小时后会恢复正常,“别人感觉我在演戏,但我真的没有说谎。”

      “这是典型的急性焦虑症发作。”陆军特色医学中心(大坪医院)睡眠心理科主任高东说,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,科室接诊了不少这样的急性焦虑症患者,如今疫情已在国内得到基本控制,在大家摘下口罩的时候,请别忘记给心理换挡。


一场感冒引发的焦虑

      说到发病触发点,胡奉(化名)怀疑是新冠肺炎期间,自己患的那场感冒。1个月前,胡奉参加完锻炼发现背心有点凉,第二天便开始咳嗽,随后她在药店、社区医院都有看过病,但咳嗽却一直加剧。当时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但胡奉还是在凌晨2去了当地医院检查,回家后,胡奉非常担心交叉感染,开始出现失眠的症状:每天辗转反侧2个小时才睡得着,早上4点钟又醒了。一个月下来,胡奉消瘦了10多斤,总觉得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,各种焦躁、不安随之而来。

      “我性格一向开朗,家庭关系也非常和谐,就是在那场感冒后,我就开始走极端了,我害怕自己生病会连累家人,最严重的时候,甚至想找个地方自己了结。”认识到自己出了问题,胡奉主动来到大坪医院睡眠心理科寻求帮助。


什么是急性焦虑症?

      听完胡奉的描述,大坪医院睡眠心理科立刻下了诊断:急性焦虑症。

      急性焦虑症,又称惊恐发作、惊恐症,它有突如其来和反复出现的莫名恐慌、甚至濒临死亡的痛苦体验的特点,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到数十分钟,发作呈自限性。

      “患者的症状主要是三个方面:发作性情绪焦虑恐慌、植物神经功能障碍、常伴有睡眠障碍。患者往往会忽然心悸、心慌、喉部梗塞、呼吸困难、透不过了气来、头晕、多汗、无力,并伴有紧张、恐惧和濒死感,或感到控制不了自己,即将精神失常,甚至惊叫、呼救。”高东表示,急性焦虑症也是人们过度应激反应的一个表现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环境下,个性比较敏感、对自己身体过度关心的人,当正常工作生活等规律行为受到严重干扰时,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过度应激反应。他们常常会到医院看急诊,反复检查没有明确的身体疾病,自己痛苦不堪,有人因此不敢独自出门,不敢乘坐电梯,不敢开车等等。

      在给予相关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后,目前胡奉的症状已经明显好转。胡奉感激地说:“这里的医护人员特别好,总是开导我,我算是真正体会到医生的一句话好过十瓶药这句话了。我现在睡得好也吃得香,真是特别感谢他们在特殊时期,没有抛下我,还治好了我。”


【延伸】

摘下口罩时,请做好心理换挡




      应激反应是指各种刺激和压力作用于个体,使其生理和心理的原有的平衡和稳定状态受到干扰,个体努力维持这种稳态的反应过程。

      高东表示,面对新冠疫情,由于病毒对生命的威胁、各种现实生存压力以及行为习惯改变带来的不适应等,常常导致人们出现各种应激反应,但反应程度和表现形式因人而异。据有关统计,非典、9.11事件、马航事件等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中,直接损失只占一小部分,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损失与事件引起的社会心理连锁反应有关。

      高东表示,随着国内疫情逐步趋于稳定,复工复产的前提是大家要做好心理换挡。从对疫情的过度关注甚至恐慌中,逐步转向正常工作生活的平和心态中。

      心理换挡期,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心理行为表现,即持续性过度焦虑和报复性补偿行为。这两种状态都无助于社会生活的恢复,反而可能造成更大损失。

      当前,也有人在习惯性倦怠和渴望回归常态之间“纠结”。高东提醒:当摘下口罩时,大众也要逐步摘下“心理口罩”,尽快做好心理重建和社会行为复原。


【小技巧】

如何做好心理行为重建,请您这样做!

      1.减少对疫情等负面信息的关注;

      2.丰富充实白天的生活,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,有内容;

      3.正确认识和接纳现实的压力以及自己的负面情绪等;

      4.与亲友和同事建立积极的人际沟通,进行正能量互动;

      5.如果出现严重情绪问题或睡眠问题,无法自我调适,请寻求专业帮助。


通讯员:王琼

责任编辑:黎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