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水

焦点新闻News focus

追踪“零号病人”

2020-02-20

      可想而知,关于“零号病人”上的猜测还不会停下,一方面是流征行病学调查近似“破案”式的抽丝剥茧吸引着公众的好奇和关注,另一方面是目前关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来源千头万绪,人们迫切希望找到那个推倒一切骨诺牌的起点,找到战胜病毒的希望。


      追踪“零号病人”,成为近日人们关注疫情动态的焦点所在。2月15日,一则关于“武汉病毒研究所一名女研究生黄某某是新冠病毒肺炎零号病人”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流传。研究所随后对这个说法进行了反驳,网络上还有黄燕玲本人发出QQ消息的截图,证明自己“还健在”。



      多个层面的回应,都在指向网传消息的不可靠。虽然消息被证伪,但“零号病人”的提法进入了公众的视野,成为剖析新冠病毒的新头绪。


      “零号病人”,指的是第一个受感染,并且开始散播病毒的人。在流行病调查中,他也被称作首发病例、标识病例。但这个携带了病毒的人不一定会发病。因此还有“一号病人”的说法,标记的是第一个出现症状的病人。


      两者并不一定等同,往往还不是同一个人。但是在他们身上,流行病学家能找到重要的指征意义,为后续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,尤其是前者。认证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生的博主@普外科曾医生在微博上解释了“零号病人”的意义所在:1.确定传染源,继而通过控制传染源以控制新发病例;2.了解传播途径;3.了解活动轨迹,通过病人的活动范围能对病毒的生物学行为一个很好的判断;4.观察其临表现,如果该位病人没有发病,那么可以通过观察他的身体特征来判断他的特异点在哪里,可以很好地提示后续的治疗和疫苗研发。


      7年前,首例非典患者的报告病例是在深圳一家餐馆做厨师的36岁广东省河源市人黄杏初。早在2002年12月15日就出现了病症,到河源人民医院看病后,很快被送到广州治疗。


      幸运的是他,被看治愈了。但出院的时候,他对“非典”的概念仍然陌生,直到看到新闻的报道,他才知道自己原来是那个“首例”。这个“第一”,给他带来了各种压力,他换了五六张电话卡,上街的时候会戴上帽子,他形容自己活得像一个逃犯。


      其实,黄杏初并非“零号病人”,SARS的首例病例在2002年的11月16日已经出现。事实上,“零号”后还可能会有新的“零号”发现,其确认过程本身就是对病毒发展情况的复盘与再认知。


      抛开各种不实的截图和小道消息,目前并非没有追踪“零号病人”的事实信息。


      1月24日发表在《柳叶刀》的论文《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特征》记录了首位患者的信息,文章披露他出现症状的日期是在2019年12月1日。同时有三个重要的信息;第一是他没有华南海鲜市场的暴露史;第二是他的家人均没有出现发热和呼吸道的症状;第三是他和后面的病例之间还没有发现流行病学上的联系。


      目前的关键在于:除了临床症状外,这位“一号病人”还需要更多流行病学信息的披露。例如,他是如何受到感染的,又曾经在哪些地方停留。另外,他是否就是“一号病人”,又与“零号病人”之间有什么联系?这之间的空白,成为各种消息嵌入的空间。


      我们仍然要了解的是,寻找“零号病人”的过程是针对病毒而非人,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,事实才会慢慢呈现。

来源:文摘周报

编排:常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