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水

医药麻辣烫

“改良动态针尖定位”超声 引导下血管穿刺搭建患儿生命通道

2019-11-25

     血管穿刺术是临床进行静脉用药的必要操作,更是抢救病人的重要保障,如果说血管穿刺是打通生命垂危病人的“生命线”,那么,超声引导则是麻醉医生打通生命线的“第三只眼睛”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创新开展“改良动态针尖定位”超声引导的血管穿刺技术大大提高打通“生命线”的速度和质量。


半岁宝宝岌岌可危,深静脉穿刺建立营养通道


     “6个月的孩子因肠衰竭重度营养不良,需要行深静脉(亦称“中心静脉”)穿刺置管为孩子提供肠外营养。”近日,麻醉科总住院医师接到消化内科的会诊申请后赶到消化内科病房。


     需要进行深静脉穿刺的患儿虽已6个月大,但只有3.4 kg,体重相当于才出生的新生儿。深静脉血管直径只有3 mm,且离动脉近,操作稍不注意就容易误穿动脉导致血肿,穿刺置管十分困难。


     但如果不立即进行静脉营养,长期重度营养不良可能导致患儿重要脏器功能损害,甚至器官衰竭,危及生命。


     最终,麻醉科住院总运用科室首创的“改良动态针尖定位”超声引导技术成功穿刺,打通了孩子的“生命营养线”。


克服重重穿刺难题,打通血液透析通道


     “立即联系麻醉科,患儿需要中心静脉置管,进行血液透析。”


     14岁男孩小金因重型Castleman病、急性肾功能不全生命垂危,需要立即进行血液透析。赶到床旁的麻醉医师发现情况十分棘手:患儿呼吸衰竭,不能平卧,处于45度斜位状态;同时要求置入血管的导管足够粗才能满足血液透析,极大程度上加大了置管难度;患儿右侧颈部皮肤感染,只能从左侧进行颈静脉穿刺,又增加了穿刺和置管的风险。问题层层加码,不断加大此次穿刺的难度。


     “一般来说,为方便操作,进行颈内静脉穿刺时,麻醉医师站在患儿的头端,患儿采取头低位进行操作。而45度头高位后,只能站在患儿一侧,这样操作十分不便;头高位时血管塌陷,不仅增加穿刺难度,还容易造成气栓,增大穿刺风险。”


     麻醉医师最终凭借丰富的经验,同样利用“改良动态针尖定位”超声引导技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穿刺,孩子血液透析得以进行。


为上千名非手术危重患儿,打通生命通道


     说起麻醉科运用“改良动态针尖定位”超声引导技术进行小儿困难血管穿刺成功案例,徐颖副主任如数家珍,“这样的病例,我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,技术已经十分成熟。”这项由麻醉科首创的“改良动态针尖定位”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究竟是何方“神术”呢?


     据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徐颖副主任介绍,超声引导血管穿刺虽然已经在国内外开展多年,但新生儿外周动脉血管极细,且皮肤与动脉距离近,皮肤及皮下筋膜回声较高,在皮肤和血管之间很难精确定位穿刺针的针尖,导致穿刺失败。可以说新生儿穿刺犹如穿针引线,属于世界性难题。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,科室几位年轻的麻醉医师通过查阅国外相关资料,攻坚克难,反复实践,巧妙利用超声探头的中点标记和图像的中点标记相对应的关系,于2014年成功开创‘改良动态针尖定位’超声引导穿刺技术,对于解决血管细小、血管走行异常、反复穿刺失败、局部血肿形成,特别是新生儿等困难穿刺的孩子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,明显提高血管穿刺的成功率,减少穿刺次数及穿刺并发症的发生。


     除了将患儿从生命垂危的边缘拉回,该项技术在提高手术时效性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。比如心脏手术、肝移植术等大型手术,术中进行实时血压监测、血管活性药物的给予等对保证患者围术期安全十分重要,这些都需要快速准确地建立动静脉通道,麻醉医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‘后盾’角色。”


     据了解,此项技术创立以来,利用“改良动态针尖定位”超声引导技术已为上千名非手术危重患儿(如严重营养不良患儿、新生儿及急需化疗、血液透析的患儿)打通生命通道;超声引导下的新生儿颈内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成功率接近100%;超声引导新生儿桡动脉穿刺置管最细血管不到0.8mm,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可成功穿刺仅1 mm的血管,大大提高早产儿低体重儿的救治水平。


通讯员:刘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