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水

医药麻辣烫

观《中国中医药大会》有感之三:中药方剂与数字的奇妙关系

2024-02-28

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骨三科主任 李科

上一期,我们“从四大神兽方浅谈中医方剂命名”,这一期我们从观看《中国中医药大会》第二期的个人感悟,详细说说“四大神兽方”,以及中药方剂与数字的奇妙关系。

“四大神兽方”方中的青龙汤有大、小青龙汤两种。青龙,是中国古代最令妖邪惧怕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之一。方中的麻黄类似青龙得以此命名,奠定了大、小青龙汤的重要地位。

现临床常用的小青龙汤来源于《伤寒论》,从虚而生寒,形成表寒里饮证(寒包水证),如小青龙汤证。小青龙汤证的病机为:风寒束表,水饮内停。因此,用麻黄、桂枝、芍药等辛温解表,用干姜、细辛、五味子温化水饮。在《伤寒条辩》中小青龙汤最多的变化是去麻黄而化裁,体现了小青龙汤重点在于里饮,不是表寒。在学习方剂学时,教授方剂的老师经常说到一句话“细辛不过三”,但是读原著中发现居然用到了9克,查阅资料均认为:重用细辛是增强干姜温肺化饮作用,又能制约芍药、五味子益阴补血而不恋邪气。

白虎汤的主要作用是清热泻火,中医学中常用之法“取象类比”反映了其解热的作用特点,还寓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虎象征着勇猛、力量和独立。而“白”这个颜色则常常与纯洁、明亮、清新等概念相关联。因此,“白虎”这个名字也寓意着祛除疾病的力量,如同猛虎般强大,能够迅速清除体内的热邪,恢复身体的平衡与健康。同样白虎汤的组成药物也各自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。石膏被视为金石之品,具有沉降、清热的特性,代表了凉爽和坚固的力量。知母则代表着智慧和洞察,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疾病的本质。粳米被视为谷物之精华,寓意着滋养和生命力,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。甘草则象征着调和与平衡,能够协调其他药物的功效,使整个药方更加和谐有效。

“朱雀”和“玄武”两方在此不做缀述,经常临床上或者平常交流中,许多人听我讲述中医知识,包括方剂学、中药学及中医治则治法,他们都有一种普遍的想法,认为中医太深奥,甚至有些“玄乎”,正所谓“玄之又玄、众妙之门”。
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穿越到古代,谈及现在的手机语音视频通话等方式,古人会觉得我们是疯子,是痴人说梦,甚至在手机无线充电实现之前我们也几乎无法理解,因为传统意义上手机充电一定是要有充电线连接。确实,现代依然有人对《伤寒论》等经典著作存有怀疑、否定甚至攻击,我所理解,就如前面举例手机和无线充电之前人们对没有实现的事情,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去判断和否定,这是值得商榷的。

《伤寒论》经典的“四大神兽方”,融合了古代天文学星宿、四方位,取象类比了四大神兽特性,克制疾病性质,同时贯通了中医学精髓,在整体观念下的辨证施治的精神。当然在实际临床中,我们也不可过度迷信经方或者东施效颦,或者将其中某个方剂强加于某个跨域千年的疾病个体,原方照抄或者生搬硬套。个体是不一样的,同样症状和病情不是一成不变的,当然我们的方也是恒动的,这就需要我们勤求古训、苦读经典、烂熟于胸、博采众长,同时在临床中活学活用中医哲学思维辨证施治乃是正途。

我们现在临床沿用的方剂中有很多以数命名的方剂名字,如独参汤、二陈汤、三子养亲汤、四物汤、五苓散、六味地黄丸、七厘散、八珍汤、九味羌活丸、十全大补汤……不胜枚举。

阳数和阴数是易经中的概念,阳数如13579……阴数如246810……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不再缀述,医易同源是被证实和肯定的。在看《中国中医药大会》的时候,专家介绍到方剂的林林总总时,我想到最常用也是最经典的方剂“九味羌活汤”,方剂由羌活、防风、苍术、细辛、川芎、白芷、黄芩 、甘草、生地九味药物组成,主治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痛项强、肢体酸楚疼痛、口苦微渴、舌苔白或微黄、脉浮或浮紧,现在用于普通感冒、流行性感冒辩证为外感风寒夹湿证。

数字“九”在易经中为阳之极,阳数,恰好所治疗或者针对的症为寒夹湿,即阴,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寒者热之、阴阳相克等理论,我常常思考古人在立此类方剂的时候除了考虑到了治则治法、药物属性配伍、阴阳相克等诸多综合因素外,是否在药物味数的数理上有更深层次的考虑,为什么不取8味或者10味,除了我浅层次思考的阳数治阴病这种略微与易经数理的关联外,是否蕴含着其它玄机?

由此,不由叹服古人智慧,也许我有限的认知和粗浅的领悟能力无法解释和参透,存在即合理,数字和阴阳之间的玄妙之处肯定是存在的,当然恐自己表达不清,其实根源也是自己知识有限,恐有牵强附会之嫌,此段内容观点,仁者见仁。不可否认的是,至少对于我,这些都是激发我不断探索和学习经典,学习医易同源的动力。

节目中,国医大师王庆国在讲到跟随刘渡舟老师学伤寒时抄方的往事,眼神执着坚定,谈到他自己从医五十余年、背方五十余年的习惯时我自觉惭愧,谈到如何成为中医名师时指出要“读经典、拜名师、做临床、悟妙道”,更是让半只脚踏入中医之门的我有了方向和思路。让我深刻体会到:“读经典”是必备基础,背诵经典中的原文、原方更是基石;“拜名师”,我的个人理解有几个好处:一方面有高人指路胜读万卷医书,在名师指导下可以吸收到名师在行医历程中的精华,并避免尽可能的踩坑,避免走弯路和歧路。在名师的指点下可以避免在浩瀚中医学中误入歧途,走入知识的死胡同;“做临床”的意义更是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,理论指导实践、临床实践提升理论;“悟妙道”更是关键之处,关键在于悟,我常常思考也和周围朋友谈及,感叹到中医学真的是入门太难,学好更难,成为大师更是难上加难,除了具备超强的记忆能力,还需要卓越的推理演绎归纳能力,同时还必须有很好的悟性,才能真正成为名医大家。

《中国中医药大会》第二期节目最后,那场跨越古今的千年奔赴令人动容,万世医宗与当代良医跨越1800年的对话让人深受触动,仲景先生“身不在庙堂,却心系百姓”、李可老师“与病人同心同感,敢于在沉疴顽疾之前不拘泥故步自封”,古代与当代中医人的故事相互碰撞、相互映照,细微见博大,更是勉励着我们所有中医药从业者勤求古训、博采众家之长,以提升我们的理论知识水平,不断精进解决病患疾苦之法,要不断学习历代医宗、大医之大德,赓续中医数千年血脉,让中医药学在今时今日大放异彩,造福百姓健康。